2025年8月12日,一则来自海口政法部门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演艺圈。据《新京报》报道,曾参演周星驰电影《美人鱼》并饰演“郑总”一角的导演、演员兼商人郑某峰,因涉嫌猥亵儿童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目前正等待正式起诉。这一事件不仅揭开了一个曾活跃于影视与资本圈的公众人物的黑暗面,也再度将“娱乐圈性侵”问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据海口警方通报,郑某峰于2025年1月18日被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猥亵儿童。警方调查指出,郑某峰在海口为某剧组挑选演员期间,以“指导舞蹈动作”为名,对多名未成年女性实施了不当行为。2月19日,警方正式通报其被刑拘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随后,更多受害者勇敢发声。2月20日晚,女演员阚琳娜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回忆自己在2017年9月,当时刚上初一,去参加郑某峰公司面试时遭遇性骚扰。她表示,郑某峰被捕的消息让她“整个人都懵了”,并感慨“八年过去了,他还是死性不改”。她的发声迅速引发共鸣,更多网友和业内人士开始呼吁彻查真相、伸张正义。
郑某峰,江西籍导演、演员,亦是商界人士,曾担任香港HFIO资本管理公司董事长及金像影业董事长。他因在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中饰演“郑总”一角而为大众所知。影片中,他饰演的房地产大亨以冷酷、功利的形象出现,与现实中被指控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郑某峰并非影视圈边缘人物,而是一个在资本与文化之间游走的“跨界人物”。他的多重身份本应成为公众信任的基石,却也成为掩盖其违法行为的面具。这背后,折射出娱乐圈与资本圈之间模糊的边界,以及对公众人物道德底线的监管缺失。
郑某峰事件最令人动容之处,是受害者们勇敢站出来的集体觉醒。在过去的娱乐圈生态中,面对权势人物的性骚扰或性侵指控,受害者往往选择隐忍、沉默,甚至被迫“接受现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通过网络发声,借助舆论的力量争取正义。
阚琳娜等人的发声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控诉,更是一种公共话语的建立。她们的坦白,让公众意识到,性侵与骚扰的受害者不分年龄、性别、身份。而施害者往往利用自己的地位、资源甚至“艺术权威”来实施侵害。
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性侵与骚扰的根源,不仅是个体的道德沦丧,更是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在娱乐圈这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场域中,施害者往往拥有对资源、机会的掌控权,而受害者则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郑某峰事件再次将娱乐圈的“潜规则”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所谓“潜规则”,本质上是一种以性换资源的权力压迫机制。它不仅存在于娱乐行业,也在体育、教育、职场等多个领域存在,只是在娱乐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MeToo运动在中国社会的悄然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勇敢发声,挑战权威与体制。但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在性侵性骚扰的法律界定、司法追责、心理援助等方面仍显薄弱。郑某峰案能否成为推动相关法律完善、行业规范建立的契机,仍有待观察。
郑某峰案的进展令人振奋,但更令人深思。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对一个个体的惩罚,而是整个行业和社会对性侵问题的正视与制度性回应。我们不能让受害者永远成为沉默的羔羊,不能让施害者披着“艺术”“商业”“成功”的外衣逍遥法外。
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正义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公众的监督,更需要受害者的勇气。我们应当给予受害者更多支持与理解,而不是质疑与责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公平、健康的文艺与社会环境。
郑某峰案,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已经敲响了警钟。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一次真正的转折点,让“正义”不再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