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的光鲜外表背后,真实的片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
8月18日,演员戴娇倩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她直言:片场常有人猝死,很多工作人员一天只睡3个小时,长期连轴转。
我们习惯了看到荧幕上演员们的美丽与光彩,却鲜少有人会去关注幕后工作人员的生存状态。
而戴娇倩的话,把那层被忽略的幕布,狠狠撕开了一角。
戴娇倩提到,有一位导演,连续工作7天,戏一杀青,回到住处准备补个觉。
可这一觉,却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他不是因为意外,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累。
这听上去是不是很荒谬?在一个被无数人向往的行业里,一个导演却会因为“太累了”而死去。
戴娇倩又说,在横店的化妆间,她听工作人员聊起过无数类似的故事:
哪个组演员拍完没了,哪个组导演拍完没了。
说得好像,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
在大众印象中,拍戏就是“背台词、走位、演戏”,看起来似乎没什么。
可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横店这样的影视基地,节奏堪比“战场”。
戴娇倩透露:很多剧组,工作人员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他们凌晨5点半、6点收工,回去洗个澡,9点、10点又要开工。
换句话说,几乎没有完整的睡眠时间。
在三伏天的横店,气温动辄高达40度。
剧组人员头顶烈日,穿着厚重的服装,随时都可能中暑。
更可怕的是,在缺氧、晕眩、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他们仍然被要求保持高度专注。
想想看,普通上班族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就可能出现精神恍惚、心悸胸闷。
那这些“日复一日睡3小时”的人,究竟是怎样撑过来的?
戴娇倩说:演员还稍微好点,不一定每场戏都有戏份,可以歇口气。
可工作人员几乎是连轴转。
在外界看来,演员很辛苦。熬夜、反复拍摄、危险动作……确实如此。
但与之相比,工作人员的辛苦,是“无声”的。
他们没有高片酬,也没有聚光灯,更没有粉丝为他们心疼呐喊。
举个例子:一场夜戏,演员可能拍完就回去休息了。
可工作人员呢?还要连夜收拾设备、转场、布置第二天的场景。
演员是“体力+心理双重消耗”,而工作人员是“体力+体力+体力”的无限叠加。
所以很多时候,猝死的不是演员,而是导演、助理、摄影、灯光、化妆这些幕后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这么拼?为什么剧组不允许大家多休息?
根源在于资本的压榨与进度的绑架。
现在的影视行业,投资方希望“短平快”,一部剧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以减少成本。
租场地的钱、请演员的钱、器材的钱,每多一天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所以,哪怕天再热,人再累,剧组也要赶工。
这是一个极度“成本导向”的行业。
有制片人曾说过:“只要项目开机,每一天都是在烧钱。”在这种压力下,导演要压缩时间,工作人员只能拼命硬扛。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
机器坏了可以修,人累垮了却只能用“生命”买单。
横店,被称为“中国好莱坞”。它承载了太多影视人的梦想。
但在三伏天的横店,剧组人员每天都像是在“炼狱”中挣扎。
40度的气温下,演员穿着厚重的古装戏服,工作人员抬着几十斤的摄影机。
很多人中暑倒地,却只能喝口藿香正气水继续干。
有人说,横店就是一个“拼命场”。
在这里,没日没夜拍戏是常态;
在这里,中暑、猝死、晕倒被视为“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里,生命,常常不值钱。
问题是,观众看到了最终的成片,却看不到背后的代价。
戴娇倩在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还是觉得,命更重要。”
影视行业的残酷,其实折射出当下很多行业的通病:内卷。
医生的连夜手术,外卖员的超时送餐,互联网人的“996”,影视人的“三小时睡眠”……
大家都在透支身体。
可是,值吗?
当钱和命摆在天平上,你会怎么选?
娱乐圈从来不是一片纯粹的繁华之地。
演员的辛苦值得被看到,但更值得被关注的,是那些没有名字的幕后人。
戴娇倩说:“大家保重吧,没什么比命更重要。”
所以,亲爱的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