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是唯一的标签,我会为了我女儿成为更好的人。”2025年8月14日,杨幂在总台主持人王宁的专访中,以一句直击人心的宣言,将自己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对话不仅揭开了她作为演员、母亲的多重身份,更因“接受审判是工作的一部分”的坦率回应,被网友称为“内娱最清醒的生存法则”。
作为微博首位粉丝破亿的女明星,杨幂的舆论处境始终如履薄冰。2024年,她因采访提问被逐句“审判”登上热搜;2025年6月,央视新闻采访中她关于“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妈妈”的言论,再次引发“是否尽责”的争议。此次专访前,她刚因新剧《生万物》的选角被质疑“演技倒退”,而女儿小糯米的教育方式也屡遭非议——这位35岁的女星,早已习惯活在公众的“审判台”上。
面对王宁“如何平衡母亲与演员身份”的提问,杨幂没有回避矛盾:“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完美方式,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她以女儿小糯米学画为例:“她想当画家还是魔术师,我都会支持,因为掌控人生才是顶尖人生。”
当被问及“是否介意被外界评价”时,她轻笑一声:“接受审判是工作的一部分,就像演员要接受角色被讨论。”这句话瞬间点燃网络,有人翻出她2023年离开前公司时的采访:“以前靠惯性前行,现在要破一破固有思维。”从“高产女王”到“慢下来选剧本”,她用行动证明:所谓“审判”,不过是职业风险的另一种形态。
专访中最具冲击力的,是杨幂对“母亲角色”的解构。她直言:“社会对妈妈的期待像枷锁,但‘平衡’几乎做不到。”她拒绝扮演“为娃牺牲”的悲情角色,转而强调“与孩子共同成长”:“宝宝在学画画,我也在学如何做妈妈,身心健康比完美更重要。”
这种“反传统”的育儿观,与她此前在VOGUE采访中“期待更极端角色”的野心一脉相承。从盲人到单亲妈妈,她不断突破舒适区;而现实中,她同样拒绝被“母亲”标签禁锢:“我会为了女儿成为更好的人,但首先,我得是我自己。”
专访播出后,“杨幂 接受审判”话题阅读量破3亿。支持者盛赞她“撕碎了内娱的虚伪人设”:“哪个妈妈能24小时完美?她敢承认不完美,已经赢了。”反对者则质疑她“推卸责任”:“明星赚那么多钱,不该被要求更高吗?”
但无论争议如何,杨幂的“自洽哲学”正悄然影响一代女性。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她让我们看到,妈妈可以爱美、可以追梦、可以承认脆弱,而不是必须成为‘超人’。”
从“刀枪不入”到“接受不完美”,杨幂的十年转型,恰似一场对娱乐圈生存法则的重构。她不再追求“所有人满意”,而是选择“与女儿一起成长,与舆论共处”。这种清醒,或许正是她能稳坐顶流多年的秘密——毕竟,在充满审判的娱乐圈,能坦然说“我接受”的人,早已赢了。
(案例来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