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段抖音评论区的激烈交锋将包贝尔再次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有网友留言“包贝尔夫妇给柳岩道歉”,却遭其爆粗口怒怼并删除评论。这一事件不仅是2016年婚礼风波的延续,更折射出公众人物言行规范与网络生态治理的深层矛盾。
2016年巴厘岛婚礼上,包贝尔与伴郎团试图将伴娘柳岩扔进泳池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身着抹胸纱裙的柳岩在混乱中险遭走光,幸得贾玲挺身而出化解危机。这一事件暴露了“婚闹”文化中对女性尊严的漠视,更撕开了娱乐圈人际交往的虚伪面纱。
事后柳岩作为受害者率先道歉,却被质疑“炒作”;包贝尔虽在微博致歉,但其措辞中“玩笑开过分了”的表述,透露出对事件本质的认知偏差。九年后网友旧事重提,本是对道德责任的追问,却换来包贝尔情绪化的“跟你妈有啥关系”回应。这种态度上的傲慢,与其2016年“公关号同时骂我”的委屈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公众人物在舆论压力下的心态失衡。
一、公众人物的言行规范,以及超越流量的道德担当
作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包贝尔的言行早已超出个人范畴,成为社会价值导向的风向标。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生产者不得制作、发布侮辱他人的内容。其爆粗口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更与其 “演员”“导演” 的职业身份严重不符。
1、语言规范,从情绪化到理性化的转变
公众人物的语言暴力具有乘数效应。张哲瀚因参观靖国神社的不当言论遭全网抵制,旺仔小乔因直播中“没刷100万凭什么管我”的言论掉粉超535万,这些案例警示:公众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舆论炸弹。包贝尔的爆粗口不仅伤害网友情感,更让其多年积累的公众形象瞬间崩塌。
2、危机处理,从删评掩盖到坦诚沟通
删除评论的行为暴露了其危机管理能力的缺失。参考演员于适的倡议书,公众人物应主动引导粉丝 “文明上网、理智追星”,而非通过删评掩盖问题。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明确将“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列为整治重点,包贝尔的行为恰好踩中政策红线,可能面临平台处罚与舆论反噬的双重风险。
3、道德示范,从个人形象到社会责任
公众人物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汪海林指出,当前明星培养机制重流量轻德行,导致部分艺人“私德不修、造假频频”。包贝尔作为北电科班出身的演员,本应承担起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却在九年时间里未能从婚礼事件中汲取教训,折射出娱乐圈道德自律机制的失效。
二、网络空间的文明公约,要求共建理性对话新生态
事件中网友的追问本是合理诉求,但部分评论的攻击性也值得反思。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用户参与网络活动时应“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1、信息核实,避免情绪化跟风
网友在发表评论前应核实信息真伪。例如,柳岩并未公开要求包贝尔道歉,部分网友的“道德审判”实为基于片面信息的误判。参考澎湃新闻报道的初中生网暴案例,情绪化言论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逆伤害。
2、法律意识,明确言论边界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然侮辱他人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罚款。2025年“清朗”行动强调打击“借热点事件挑起群体对立”的行为,网友应避免通过“人肉搜索”“开盒”等手段实施网络暴力。
3、平台责任,技术赋能与制度约束
抖音等平台应加强 AI 审核,对“爆粗口”“人身攻击”等关键词实时拦截。参考微信的“青少年模式”,可设置“理性讨论专区”,引导用户使用文明用语。同时,建立快速举报响应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
4、社会共治,家庭、学校、媒体协同发力
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学校可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媒体则需承担起舆论引导责任。正如“文明上网倡议”所言,网民应“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四、在反思中重塑公众人物与网民的双向责任
包贝尔事件是一面镜子,既照见公众人物言行失范的代价,也折射出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性。对公众人物而言,应牢记 “流量越大,责任越大”,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为准则,用优质作品而非情绪化言论赢得尊重。
对网民而言,需秉持“键盘有界,理性无疆”的原则,让网络成为文明交流的平台而非情绪宣泄的战场。唯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流量向善”的愿景,让互联网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正如中央网信办强调的,“清朗”行动不仅是整治网络乱象的雷霆手段,更是培育网络文明的长效工程。这场关于言行规范的讨论,或许正是破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