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网红资讯

《南京照相馆》让观众“哭到缺氧”

文/景然

婴儿的啼哭声划破虚假的“亲善”拍摄现场,下一秒,幼小的身躯被日军士兵拎起砸向青石板。

随后那声戛然而止的啼哭与母亲撕心裂肺的哀嚎交织,而影院里的抽泣声也如潮水般蔓延。

暗房红光下,显影液缓缓流过底片,砍T、活M、JY的画面在相纸上浮现,刘昊然饰演的阿昌瞳孔震颤,手指蜷曲,显影槽中的液体仿佛不是药水,而是南京城三十万亡魂的血泪,这就是《南京照相馆》带给观众的情感核爆。

《南京照相馆》让观众“哭到缺氧”

整部作品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影片将镜头聚焦1937年沦陷的南京城中一间名为“吉祥”的照相馆。

当年日军为冲洗宣传“亲善”的伪证而暂时保留这座照相馆时,这里意外的成为了七名普通百姓的避难所,邮差、演员、翻译官、老板一家、孤儿……这些素不相识的平民在暗房红光下目睹了同胞惨死的影像后,面临了一场生死抉择:

是交出底片换取渺茫生机,还是以命相搏守护历史真相?

《南京照相馆》一部肯定会逆袭甚至可能会夺冠暑假档的优秀作品,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观看当年记忆的独特视角。

一、方寸之间的历史祭坛是微观视角下的屠城悲歌

《南京照相馆》这部作品最惊人的艺术突破就是在于它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承载了整座城市的浩劫。

导演申奥舍弃了当初《金陵十三钗》式的宏大战争场面,将90%的场景压缩在了100平米的照相馆内。

狭小而幽闭的空间放大了人性的每一丝震颤,在那个闭塞的空间里,王骁饰演的老板老金初闻日军脚步声时握斧颤抖的双腿;高叶饰演的毓秀对镜练习微笑时突然滑落的泪滴,以及暗房中众人凝视暴行照片时同步停滞的呼吸,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照相馆的取景框则成了历史的窥视孔,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日军“亲善骗局”最荒诞的本质。

镜头前我们的百姓被迫强颜欢笑的接过糖果,而镜头外刺刀正抵在他们亲人的后背。

接着更震撼的是这部作品对“影像反击”的艺术再现,历史上15岁学徒罗瑾冒死藏匿16张罪证照片的壮举,在片中升华为阿昌的“双重曝光”技法就是在日军“亲善照”底片上进行二次曝光暴行画面,使得罪证在显影时如鬼魅般浮现。

“每个暗房都是战场,每台相机都是武器!”

当毓秀将记录屠杀的底片塞进戏曲胶片盒的那一刻,文化基因埋在骨子里的抗争已完成了最诗意的隐喻。

二、血色显影流露出影像美学的伦理力量

曹郁的摄影美学构建了沉浸式创伤体验,暗房红光成为贯穿全片的视觉母题,当暴行画面在血色光晕中渐显,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罪证的诞生现场。

这种“限制性视角”比全景式展现更具备心理穿透能力,我们看不到屠刀挥落的瞬间,却从阿昌瞳孔的倒影中看到了更残酷的真相。

而声音设计师富康的“三层声场”更是堪称听觉的炼狱,表层是相机快门与皮靴踏地的机械节拍,中层是角色压抑的喘息与心跳,深层则萦绕着秦淮河画舫的残梦。

三重声浪在“亲善照”的拍摄场景中碰撞出了令人窒息的荒诞,摄影机快门的“咔嚓”声与背景零星的枪声重叠,日军军官的狂笑底下翻滚着角色如雷的心跳。

而更加让人震撼的蒙太奇出现在扳机与快门的转换瞬间。

日军士兵举枪瞄准平民的镜头,切至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特写,再迅速切回子弹穿透身体的慢镜,这些机械运动都被并置为死亡仪式的协同部件,当这样的镜头语言与历史真实照片重叠,影像的伦理力量足以灼伤所有观众的视网膜。

三、灰色地带的灵魂带着人性光谱的复杂显影

这部作品摆脱了黑白分明的样板式,也挣脱了战争片常见的人物脸谱化枷锁,它让每个角色在生存与良知的撕扯中展现其复杂的本色。

在撕扯中完成复杂的变化,就像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在这一切的影响中在挣扎中一点点完成了从“精致利己主义者”到“觉醒化平民”的神性蜕变。

初时他蜷缩在角落里,其眼珠转动偷藏干粮的猥琐与后期他在火海中用身体护住底片的姿态形成强烈反差。

也就是暗房显影的那场戏中,刘昊然用“瞳孔震颤到呼吸停滞再到手指蜷缩”等种种生理反应链,非常出色的具象化了良知压制恐惧的全过程,最后当这个曾为半块饼干谄媚微笑的小人物嘶吼着“走啊!”,其少年血性在火光中完成了涅槃。

而高叶的表演则是让女角色毓秀成为了全片最诗意灵魂。

她抚摸戏服时指尖的温柔捻搓,被凌辱后声带发生振动的颗粒感变化,特别是当她怀抱死婴拍摄“亲善照”时那滴悬在颧骨不上不下的泪,没有嚎啕大哭却比任何痛哭更具穿透力,最后当她将戏服包裹的底片递出,整个个人的艺术梦想彻底升华为了文明存续的容器。

还有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具备很强突破性的是王传君诠释的翻译官。

这个初期为生存委身日军的文人,对军官弓腰谄笑,会用日语发出刻意的谄媚,然而独处时他却在用烧酒灌洗着自己的灵魂。

而在刑场的那场戏,斩首刀悬空之际他喉结滚动的频率与睫毛震颤的幅度,让“汉奸”标签碎成粉末,裸露出战争绞肉机中的另一种受害者的模样,最后他的选择和结局也让人无限唏嘘,而这也引发了大家对战争中人性的又一种视角议论。

四、记忆的显影术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这部影片最震撼的当代性,是在于它让88年前的血色记忆与今日南京产生灵魂共振,在结尾处,日军当年拍摄的照片与今日南京城影像缓缓重叠,秦淮河水依然流淌,只是血色褪为粼粼波光;中华门城墙依旧矗立,弹孔已被青苔温柔覆盖。

而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吴为山为纪念馆创作的雕塑群中早有呼应,那尊《家破人亡》高达12.13米的母亲塑像,既是1937年的绝望母亲,也是今日仍需守望和平的民族象征。

这部影片超越既往南京题材作品的正是对“影像证据”本体价值的深刻追问。

日军疯狂拍摄屠杀照片又竭力销毁的矛盾行径,暴露了军国主义最畸形的虚荣,他们既以屠杀为荣渴望“留证”,又恐惧真相公诸于世。

而照相馆众人用敌人提供的显影药水留存罪证,用侵略者架设的相机记录暴行,构成终极的历史反讽。

当阿昌们用身体护送的底片,最终化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品时,观众在泪眼中完成记忆传承的闭环 正如历史上15岁学徒罗瑾冒死藏匿的16张照片成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影片揭示的真理振聋发聩:每一帧影像都是射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子弹,而观众则跟着一起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接力”。

而历史也证明这种接力从未中断过,从罗瑾藏匿的16张照片成为“京字第一号罪证”,到纪念馆将影片片段纳入常设展览,再到观众席中各个年轻面孔的泪水都在证明着——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显影着历史,一刻也未曾忘记。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这句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如今已经成为了连接两个时空的情感密码,当观众一步一步走出影院,抚摸着今日南京温暖的城墙砖石,那种“历史在手心跳动”的战栗感,正是本片最珍贵的馈赠。

五、口碑热度双奇迹,暑假档登顶

当散场灯亮起,银幕上最后定格的是一张真实的历史照片:长江水被夕阳与鲜血染成诡异的绛红,日本军官在日记里惋惜“没带彩色胶片记录这绚烂”。

而此刻观众手中的票根,已然成为记忆的接力棒,我们凝视胶片上凝固的暴行,正如当年阿昌们在暗房屏息守护真相。

因此影片点映引爆的是口碑和热度的双重奇迹,在情感上观众称“哭到缺氧”,无一差评,在商业上点映两天破了3000万登顶暑期档,而从点映来看专业机构预期的结果也很不错,登顶暑假档成为最强王者应该没问题。

这部影片虽然尺度也不算小但是其用微观切口避免创伤的超载,相比《731》的血腥争议,《南京照相馆》以“点到即止”的暴力呈现兼顾了教育性与观影舒适度,以人性光辉消解绝望感。

最后金承宗拉下背景布细数南京美景的段落,也让文明记忆成为了刺破黑暗的光束。

最后当片尾复原的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繁华的影像重叠,那长江水已悄然褪去血色,而秦淮河重漾粼粼波光,而金陵城的每一块城砖也都在喃喃低语:胶片会褪色,可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必须永恒。

而每个时代中的那些用生命传递底片的小人物,也最终会以微光刺破至暗,照见一个民族在文明毁灭边缘的韧性重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wuyouxuan.com/11804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