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网红资讯

董袭莹的4+4能有多跨界

协和“4+4”,这几个字加上一个加号,最近是真火了。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医学突破,而是一个牵扯出轨风波的实习医生,把这个略显小众的培养模式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本科非名校?”“规培仅一年?”“这也能当医生?”的疑问,像潮水一样涌来。

董袭莹的4+4能有多跨界

事情的引爆点很戏剧,但公众真正的焦虑,远不止于此。

董同学的本科背景,从传闻中的哥伦比亚大学到被扒出的巴纳德学院,再到网友类比的国内“三本”,真假暂且不论,却实实在在点燃了对“4+4”项目招生门槛的疑虑;这“国内外顶级大学”的标准,到底是怎么划的?灵活度是不是有点大?

笔者认为,核心的争议其实是培养模式本身。

所谓“4+4”,简单说,就是本科先学四年非医学专业,比如经济、文学、工程,然后再跨界进入协和,用四年时间完成医学博士教育。

听上去,这模式似乎借鉴了美国经验,意在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辰校长,对此寄予厚望,认为这是“几乎最佳的”模式,能“纳多学科素养者”、“纳天下贤才”、“纳爱医者”从医,可谓用心良苦,描绘了一幅精英教育的美好蓝图。

但是,蓝图归蓝图,现实的骨感却让人无法忽视。

首先是公平性的拷问,那些通过高考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老老实实读了五年、八年甚至更久的传统医学生,看着这些“半路出家”的同学,心里能平衡吗?当努力学习、埋头实验、坚守临床的付出,可能被一条看似更“便捷”的路径超越时,谁来保证教育的公平底线?

其次是质量与安全的担忧,医学关乎人命,半点马虎不得。传统模式下,多年的学习和至少三年的规范化培训,是为了确保医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临床能力。

“4+4”模式下,规培时间压缩到一年,这够用吗?有论文数据显示,“4+4”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产出,似乎还略逊于传统八年制学生。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他们有权知道,握着手术刀的手,经历了怎样严格的训练吗?

美国的“4+4”模式,人家可是有着更长的规培年限和严格的准入考试(如 MCAT)作为配套,我们照搬了形式,精髓和保障跟上了吗?

然后就是那个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提的问题:这会不会成为新的“特权通道”?任何改革,初衷或许都无比美好,但执行过程中,会不会走样变形?会不会像某些自主招生那样,最终沦为关系户的游乐场?

公众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有人问,如此重大的变革,王辰校长一个人说了就算吗?

恐怕未必,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在协和这样的顶尖学府,必然需要经过层层论证和批准。

这说明它并非一人心血来潮,而是某种顶层设计思路的体现。

但这个设计的初衷,究竟是为了打破常规、培养真正的“大医学人才”,还是在为特定背景的人群,开辟一条绕开传统路径的“精英捷径”?

还有人想不通,如果一个人真心热爱医学,立志救死扶伤,为什么不在本科阶段就选择医学专业,而非要等到“心智成熟后”再转行?

这种“曲线救国”式的热爱,含金量有多少?是真正的志趣所在,还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韩美等国的医学教育模式,确实有提高准入门槛、巩固医生群体精英地位的倾向。

协和的“4+4”,是不是也在不自觉地效仿这种逻辑,试图通过“跨界选拔”来打造一种新的医学精英身份?

说到底,协和“4+4”引发的巨大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教育公平、医疗安全以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寻租空间的深切忧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项改革是“试验田”还是“特供通道”,不能只听设计者的宏伟叙事,更要看它在实践中,是否守住了公平的底线,是否对生命保持了应有的敬畏。

这盆冷水,泼得不算冤枉,未来走向何方,大家都在看着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wuyouxuan.com/11397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