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亲子言论引家长集体抵制:《浪浪山小妖怪》的合家欢滤镜为何破碎?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原本是暑期档的“黑马候选”,业内初期预测其票房能冲击20亿,可随着宣发环节傅首尔的亲子教育言论发酵,影片的市场表现和口碑急转直下——截至8月14日,票房仅实现7.34亿,距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虎扑平台上的评分也从最初的9.8分跌至8.9分,豆瓣评论区里的一星评价数量翻倍增长,更有购票平台数据显示,影片的退票率已达到37%,不少家长在评论里直言“早知道宣发有她的发言,绝不会带孩子来”。傅首尔真可谓“是非搬弄者”。
这场抵制的导火索,藏在电影宣发活动的对话里。傅首尔在现场提到“13岁孩子已有独立人生观”,还结合自己的离婚经历强调“人生是旷野不存在跑偏”,将电影里小猪妖追求成长的主线,解读成“个体挣脱家庭控制的自我实现”。一同出席的苏敏,则把片中“猪妈妈照顾瘫痪丈夫”的情节,类比为“女性被家庭束缚”,呼吁“猪妈妈也该离开浪浪山”。这样的解读,与电影原本传递的“家庭羁绊”温情基调完全相悖,尤其刺痛了带孩子观影的家长群体——社交媒体上,#浪浪山避雷#话题单日阅读量破千万,抖音、微博里满是家长晒出的退票截图,有人提到散场后孩子突然问“妈妈你会不会也走”,这样的疑问让不少家长担忧,本想带孩子感受温暖的动画,却让孩子对家庭产生了不安全感。
争议背后,是傅首尔公众形象转型与受众期待的错位。离婚后,她从“犀利辩手”逐渐转向“独立女性icon”,但“金句输出”常被质疑过度消费私人生活——此前在综艺里,她曾提到儿子过生日时感谢了身边所有人,唯独没提到自己,当时就引发过关于“亲子边界感”的讨论。而这次在儿童向动画的宣发中,她再次将个人离婚经历与亲子话题捆绑,甚至用“13岁有独立人生观”的表述夸大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家长们觉得是在强行把成人化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更让观众不满的是,有网友曝光片方为制造热度,曾安排素人演员在现场表演“被剧情感动哽咽”,这种“摆拍”行为被戳穿后,进一步加剧了大家对“流量至上”宣发策略的反感。
家长的抵制,本质上是对公共空间中家庭教育议题话语权的争夺。电影原本聚焦的是“职场压榨与亲情温暖”,适合全家一起观看,可嘉宾的言论却把它变成了“家庭责任与个体自由”的争论场——男性观众批评“女权观点入侵合家欢内容”,女性观众则反驳“家长双标打压独立意识”,舆论甚至逐渐向性别对立方向偏移。而苏敏后续的回应,也没能平息争议,她8月14日发文称自己“被利用”,澄清“从未鼓励妈妈都去出走”,却未正面回应“如何平衡家庭与自我”的核心问题;片方导演受访时只强调“女性主创团队主导创作”,对家长关心的“言论是否适合孩子”避而不答,这样的危机处理,让不少观众觉得片方根本没意识到问题所在。
教育专家的观点,或许能为这场争议提供理性视角。他们指出,13岁左右的孩子确实开始形成自主意识,但说他们已拥有“独立人生观”明显夸大,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在尊重与引导间找平衡,既不能过度控制,也不该放任不管。而公众人物在儿童向内容的宣发中讨论敏感话题,更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层——傅首尔的言论本身并非完全错误,但放在合家欢的观影场景里,就显得不合时宜,毕竟家长带孩子看动画,期待的是传递温暖与勇气,而非过早接触“离婚”“逃离家庭”等成人议题。
如今,《浪浪山小妖怪》虽仍稳居暑期档票房第二,但口碑和票房的双下滑,已经给影视行业提了个醒:内容营销不能只靠争议话题博眼球,尤其是涉及家庭、教育等敏感领域时,嘉宾选择、言论尺度都需要贴合作品定位。而对于家长来说,这场抵制也不全是“对抗”——有不少人表示,会借此机会和孩子聊聊“什么是家庭责任”,把争议变成一次亲子沟通的契机。至于傅首尔,这次事件或许也该让她反思:作为公众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把握言论的边界,避免让个人观点变成伤害特定群体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