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网红资讯

汪苏泷深圳演唱会谐音梗硬刚张碧晨

近日,汪苏泷与张碧晨因歌曲《年轮》的原唱争议闹得沸沸扬扬,而汪苏泷在深圳演唱会上的一句谐音梗,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向高潮。7 月 25 日晚,汪苏泷 “十万伏特 2.0 巡回演唱会” 深圳站开唱,他在互动环节突然抛出一句:“北京有烤鸭,兰州有牛肉面,那深圳有什么呢?我觉得深圳有影子,因为俗话说得好,‘身正(深圳)不怕影子斜’”。这句看似普通的调侃,瞬间被网友解读为对张碧晨的正面回应,现场粉丝更是尖叫连连,微博话题 #汪苏泷深圳演唱会硬刚张碧晨# 迅速登上热搜。

汪苏泷深圳演唱会谐音梗硬刚张碧晨

一、事件导火索:网红一句话点燃十年积怨

这场风波的源头,要追溯到网红歌手旺仔小乔。7 月 22 日,她在直播中被网友提醒 “《年轮》原唱是汪苏泷” 时,突然情绪激动地回应:“原唱只有张碧晨!我认定的事不会改”。这句话如同多米诺骨牌,瞬间推倒两位好友的体面。公开资料显示,《年轮》是 2015 年电视剧《花千骨》的插曲,由汪苏泷作词作曲,张碧晨演唱的女声版于 6 月 15 日率先上线,汪苏泷的男声版则在 6 月 30 日作为单曲发布。原本这是行业常见的 “双版本推广” 策略,类似《知否知否》的胡夏与郁可唯版本,但旺仔小乔的言论彻底打破平衡。

更戏剧性的是,QQ 音乐在 7 月 23 日突然移除张碧晨版《年轮》的 “原唱” 标识,仅标注为 “演唱者”,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 “原唱” 标签。尽管平台数小时后恢复标识,但舆论风暴已无法平息。张碧晨粉丝指责平台 “打压”,汪苏泷支持者则强调 “创作者权益”,双方在热搜上展开激烈骂战。

二、版权拉锯战:工作室声明背后的法律博弈

7 月 25 日凌晨,双方工作室相继亮剑。汪苏泷方率先发布声明,宣布收回《年轮》所有商业演唱授权,暂停一切翻唱许可,并特别强调《梦幻诛仙》版本为 “双原唱”。这一操作直接切断张碧晨未来商演演唱《年轮》的合法性 —— 即便她拥有永久演唱权,未经授权也将面临侵权风险。

仅仅 15 分钟后,张碧晨工作室迅速反击,发布长达千字的声明,以国家级版权登记和十年前的首发记录为据,坚称张碧晨是 “无可争议的唯一原唱”,并贴出 2015 年的合约条款,显示签约时未被告知存在其他版本。然而,这份声明回避了一个关键事实: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依法享有《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的表演权和许可权,这意味着他才是最终决定谁能演唱《年轮》的 “话事人”。

三、法律专家解读:“原唱” 无定义,版权才是核心

针对这场争议,法律专家给出专业分析。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指出,我国《著作权法》并未明确 “原唱” 定义,行业惯例通常将 “首唱者” 视为原唱,但这并不排斥 “双原唱” 模式。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杨曙光进一步解释,张碧晨的证据仅能证明 “首唱”,而汪苏泷作为版权人,其男声版同样属于官方授权的首发录音制品,符合《民法典》对原唱的定义。更关键的是,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有权单方面终止非独占性许可,这意味着即便张碧晨拥有永久演唱权,也需重新获得授权才能继续演唱。

值得玩味的是,张碧晨工作室在 7 月 25 日晚再次发布声明,称 “经查阅合约,张碧晨依法享有全球永久演唱权”,但同时表示 “出于尊重与自我选择,今后将不再演唱该歌曲”。这种矛盾表态,被网友调侃为 “既想保留法律权利,又想维持体面”。

四、行业震荡:OST 版权模式暴露深层问题

这场风波撕开了音乐行业的陈年伤疤。数据显示,张碧晨版《年轮》在 QQ 音乐收藏量达 1400 万 +,远超汪苏泷的 470 万 +,这种 “传播度定义原唱” 的公众认知,与法律强调的 “创作本源” 形成尖锐冲突。音著协人士坦言:“若合同未明确约定,创作人与首唱者均可能被认定为原唱”。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OST 行业的版权分配。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长期享有版税收益,而张碧晨虽以 “剧用版” 奠定大众认知,却难以从后续流媒体播放、翻唱授权中分羹。此次事件后,不少音乐人呼吁建立更清晰的版权分配机制,避免类似 “双黄蛋” 策略引发的纠纷。

五、后续影响:演唱会票房逆势上涨,行业生态待重塑

尽管争议不断,汪苏泷的演唱会票房却逆势飘红。深圳站三场门票早在 6 月 30 日预售时就被抢购一空,内场 1380 元的高价票更是秒罄。现场观众表示,汪苏泷在演唱《年轮》时,大屏幕特意播放了他创作时的手稿画面,这种 “无声的回应” 反而赢得更多支持。

反观张碧晨,自宣布不再演唱《年轮》后,其社交媒体互动量明显下降。有业内人士推测,此次事件可能影响她未来的 OST 资源 —— 毕竟没有制作方愿意与版权纠纷缠身的歌手合作。而汪苏泷方则趁热打铁,宣布将在后续巡演中推出《年轮》特别编曲版,进一步巩固其 “创作才子” 形象。

这场风波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音乐作品的版权归属究竟该如何界定?是 “先到先得” 的首唱原则,还是 “创作至上” 的版权逻辑?或许正如汪苏泷昔日的那句调侃:“这首歌除了张碧晨,其他都是我的”,如今看来竟充满预见性。当音乐从艺术沦为博弈工具,受伤的不仅是两位歌手,更是无数热爱音乐的听众。随着《年轮》的旋律逐渐消散,这场版权拉锯战留给行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wuyouxuan.com/11828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